今年端午节不一般,3个人要躲端午,牢记4个忌讳不要犯
端午还没到,粽香却已经飘进了家家户户的厨房。街头巷尾挂起了艾草,粽叶在手指间翻飞,糯米里塞进红枣和咸蛋黄的那一刻,仿佛我们又一次回到了那个熟悉又神秘的节日节气交汇之时。
端午还没到,粽香却已经飘进了家家户户的厨房。街头巷尾挂起了艾草,粽叶在手指间翻飞,糯米里塞进红枣和咸蛋黄的那一刻,仿佛我们又一次回到了那个熟悉又神秘的节日节气交汇之时。
芒种至,仲夏始。此时江淮流域“东风染尽三千顷,折鹭飞来无处停”,北方麦田翻金浪,南方水田泛青秧,大地迎来最蓬勃的稼穑诗篇。头戴斗笠的农人俯身水田,将翠色秧苗织入绵延的绿毯;麦收区轰鸣的收割机掠过金黄原野,汗水与丰饶在灼灼烈日下交织。一穗穗稻谷低垂,是土地对勤劳
民间流传的“上午芒种,三伏穿棉,下午芒种,热死老牛”这句谚语,更是为芒种增添了神秘色彩。那么,2025年的芒种,是什么时候?这句谚语,又有着怎样的含义呢?
在农耕时代,人们通过长期观察自然,总结出了许多与节气相关的农谚。这些农谚蕴含着古人的智慧,对农事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。其中,上午芒种三伏穿棉,下午芒种热死老牛这句农谚在民间流传甚广。它将芒种节气的交节时间与三伏天的天气联系在了一起。
从时间背景来看,五月初二正值夏收前骤,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夏收夏种的农忙时刻。以河南、山东等北方地区的农事来看,部分小麦已到了收割期,而南方地区的水稻也开启了插秧工序、意味着一年之中的农业生产迎来了繁忙时节,故二十四节气中也有“芒种”这个节气。
“芒种”二字,直观反映了此时的农事活动。“芒”指麦类等有芒作物,它们已然成熟,亟待收割;“种”则表示谷黍类作物到了播种的最佳时机。
眼看快夏天,梅雨季却比你的假期还准时上线!别说空调遥控器没电,咱们的衣服,也许已经提前闻到“发霉的味道”了。江南的朋友们,准备好体验“被子不舍你、地板滑到你”的梅雨模式了吗?
芒种,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,也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,标志着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。每年的6月5日或6日,太阳到达黄经75度时,即为芒种。这个节气的名称来源于农作物的生长特点,“芒”指的是有芒的谷物,如小麦、大麦等,“种”则是指播种。因此,芒种既是一个收获的时
当农历五月初五撞上芒种前的特殊时刻,这个端午节注定带着60年一遇的标签!2025年5月31日,粽香飘起前,先给所有人敲响黑板:“艾草四不挂,挂错招晦气!”
2025年6月5日17点56分16秒进入“芒种”节气,在此之前,十二生肖行“辛巳”运,5日节气后将步入“壬午”运。生肖鼠、牛、兔、马之人本月需特别注意,谨言慎行。
“田间少闲月,五月人倍忙。”,这时间过得可真快,还有不到一周的时间,马上就要到芒种节气了。芒种节气的来临也就代表着正式进入忙碌的夏天。那么今年的芒种时节,你家可以麦收了吗?
家人们,种地这事门道可太多了!就说大豆种植,很多人都习惯早早下种,想着早点种就能早点收,可真的是这样吗?今天我就来给大家爆个猛料,大豆晚播才是高产的关键!
“芒种在头,三伏桑拿;芒种在尾,六月穿棉”——一句流传千年的农谚,道尽了节气与气候的微妙关联。2025年的芒种已定档6月5日(农历五月初十),究竟它预示着怎样的盛夏?三伏天是否真会“热到蒸桑拿”?本文将结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,揭开今夏气候的神秘面纱!
此时,太阳到达黄经75°,气温显著升高、雨量充沛、空气湿度大,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,农事耕种以这一节气为界,过此之后种植成活率就越来越低。
端午佳节,粽香悠悠,龙舟竞渡,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记忆。而2025年的端午节,却格外引人关注,它有着60年一遇的独特之处,蕴含着三大鲜明特点,和两个需要格外注意的事项。
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,夏季的第三个节气,芒种是在每年的公历6月5 - 7日,当太阳达到黄经75°时,便拉开了芒种的序幕。而今年的芒种是在6月5日,也就是高考的前一天。
"芒种忙、麦上场",这个被老农称为"黄金月历"的节气,藏着多少生存智慧?当城市白领在空调房刷手机时,北方麦田正上演着"抢收大战",南方水田已插满翠绿秧苗。今年芒种6月5日(农历五月初十),这个日期让老农们眉头紧锁——农谚说"芒种在头,三伏大旱",今年真的要旱吗
“五一刚过,风向就变了。”这句看似寻常的民间感叹,最近却悄然成真。
今天和我爸去地头看了麦子,他说这会儿收麦正赶上芒种节气。今年天旱了两个月,现在最怕下冰雹刮大风,麦子倒伏就麻烦了。要是阴雨连绵麦粒发芽,一亩地能少收好几百斤。村里王叔家去年就因为淋了雨,麦子没法卖只能喂牛。
旧时民间百姓认为,农历四月廿八这天,传说龙王们要开始分区域行雨。如果,这天有雨的话,象征“分龙雨”,那就预示接下来降雨可能会比较频繁;如果这天不下雨,是个大晴天的话,则往往预示接下来的夏季里的降雨可能会比较少。